许医生谈中西药结合治疗痤疮的优势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颜面、胸背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病程慢性,部分留下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影响颜面容貌。痤疮发病率高,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肤病,几乎每个人一生都曾有患过痤疮的经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面子”问题,痤疮也由过去“小恙”逐渐跻身面部美容的“大敌”。
痤疮发病与皮脂分泌亢进、毛囊管角化过度、异常菌群及炎症产生有关。现代医学主要采用:
1、抗雄激素;
2、抑制皮脂分泌;
3、抗毛囊导管角化;
4、抗菌消炎等方法治疗。
中医学早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唐宋以前称为“粉刺”、“面疱”,明清以后则称为“酒刺”,“肺风粉刺”。用中医药的方法治疗痤疮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现就个人的肤浅认识,结合专家学者的论述,作一简要小结。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
1、肺热:素体热盛,郁于肺经,阻于毛窍而成。《诸病源候论》:“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2、肝火痰湿:肝郁化火,肝火挟痰湿上蒸于面,郁阻于毛窍而成。
3、热凝血瘀痰阻:素体热盛或感受热毒,热毒壅盛,热盛肉腐,血瘀痰凝而成。
4、肠胃湿热: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内蕴湿热,肠胃湿热,结于肠中不能下达,上薰于面,郁阻毛窍而成。
5、虚火上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头面而成。
总之本病病位在肺,涉及肝、肾、肠胃等脏腑,皆由热(火)、痰(湿)、瘀等病邪上犯肺经,郁阻毛窍而成。

二、痤疮的分型、分级
寻常性痤疮:
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颊部和鼻颊沟,其次是胸部、背部、肩部,表现为丘疹、粉刺、小脓疱、结节或囊肿。
丘疹性痤疮:
以炎性丘疹为主,丘疹中央有黑头粉刺或半透明的脂栓。
脓疱性痤疮:
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脓疱发于丘疹顶端,溃后流出粘稠的脓液;
结节性痤疮:
炎症浸润较深,呈淡红色或紫红色,大小不等的结节,有的深在,亦有显著隆起呈半球形或圆锥形。持续时间长,有的逐渐吸收,有的化脓破溃而形成瘢痕。
囊肿性痤疮:
除上述皮疹外,深部的炎症也可形成巨大的脓肿,有的含有较大的黑头粉刺,        在囊肿内含有带血的胶冻状脓液,以后发生明显的瘢痕,有的形成瘢痕疙瘩。
聚合性痤疮:
是痤疮中最严重的一型,包括各种类型损害,其中有粉刺、丘疹、脓疱、囊肿   及破溃流脓的瘘管,愈合后形成显著的瘢痕或瘢痕疙瘩。
萎缩性痤疮:
丘疹或脓疱性损害破坏腺体,引起凹坑状萎缩性瘢痕。
痤疮的轻重分级 
程  度
临 床 表 现 
Ⅰ级
皮疹数≤30个,主要为粉刺,有少量丘疹和脓疱。
Ⅱ级
皮疹数为31~50个,可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
Ⅲ级 
皮疹数为51~100个,有大量丘疹、脓疱,结节、囊肿≤2个
 Ⅳ(重度~集簇性) 
皮疹数>100个,结节、囊肿≥3个,主要为结节、囊肿
三、痤疮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内治
⑴ 肺热证
主证:颜面红色丘疹,粉刺,脓疱,心烦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肺热
方剂:清肺消痤方(经验方)
药物:桑皮、地骨皮、黄芩、枇杷叶、连翘等。
⑵ 肝火痰湿证
主证:颜面红色丘疹,粉刺,脓疱,病情与情绪有关,女性经前皮疹加重,心烦性急,肝经循行部位胀痛,口苦,舌质红,苔薄黄,或苔黄腻,脉弦或弦滑。
治法:清肝利湿,化痰散结。
方剂:清肝消痤方(经验方)
药物:生栀、茵陈、蒲公英、浙贝母等。
⑶ 热凝血瘀痰阻证
颜面红色丘疹,粉刺,脓疱,主要特点为颜面部有大量囊肿、结节,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见于囊肿性、结节性、聚合性痤疮及毛囊阻塞三联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痰散结。
方剂:花千里方(经验方)
药物:银花、千里光、乳香、没药、穿山甲、浙贝母等。
⑷ 肠胃湿热证
主证:颜面红色丘疹,粉刺,脓疱,伴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通腑。
方剂:清胃消痤方(经验方)
药物:黄连、生石膏、升麻等。
⑸ 虚火上炎证
主证:颜面红色丘疹,粉刺,脓疱,伴腰膝酸软,午后潮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
方剂:知柏地黄汤
药物:知母、黄柏、生地、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淮山药。
⑹ 痰湿凝滞证
主证:颜面有大量白头粉刺,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散结。
方剂:黄连温胆汤
药物:黄连、法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等。
2、外治
⑴中药外洗或外搽
皮炎1号(自拟方):水煎外洗,或外搽。
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极细末,水调外搽,每日2次。
姜黄搽剂:是新近开发出的治疗痤疮的中药新药。
⑵中药倒膜:中药倒膜是集中药、按摩、理疗于一体的中医外治方法,具有温热理疗和皮肤深层清洁作用,并能促进中药透皮吸收,对面部痤疮有明显疗效。可用皮炎1号倒膜,每周2—3次。
⑶五妙水仙膏:用五妙水仙膏点涂囊肿顶部,挤出脓汁。
3、针灸治疗
耳穴疗法。主穴:耳尖、肺、皮质下、丘脑、神门、内分泌、肾上腺、局部穴。配穴:脾、大肠、小肠、肝。便秘加:大肠、直肠下段;脓疱加心;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耳穴压豆,两耳轮换,3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华陀夹脊穴挑刺: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脊柱两侧旁开1寸处,自肩至腰部每隔1寸挑刺一针,然后在挑刺点挤出血液1—2滴,每周1—2次。
4、痤疮中药研究进展
晚近,中药治疗痤疮又有了一定进展。中药体外抗痤疮杆菌试验表明: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大黄、黄连和茵陈等药对痤疮丙酸杆有高效抑制作用。黄芩、龙胆草、金银花、紫花地丁、当归、川芎等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上述药物我们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应用。丹参酮是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可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的产生;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作用,能减轻炎症。丹参酮对脓疱、丘疹和结节等炎性皮损疗效较好,对粉刺和囊肿疗效较差。
根据研究,某些中药有退色素作用,对痤疮皮损愈后色素斑点的治疗,我们常在内服中药中加川芎、积雪草等药,或外用积雪草苷霜,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
(二)现代医学治疗
1、内治
⑴维甲酸类
异维A酸:是难治性痤疮的首选药物,特别是对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严重结节性、囊肿性、炎症性痤疮。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皮脂生成、抗炎、抑制皮脂腺导管角化、还可抑制痤疮杆菌的增殖。主要副作用为皮肤干燥,剥脱性唇炎,口干,鼻干,皮肤瘙痒,致畸,精神抑郁(可能有自杀倾向,请切实注意!)。异维A常用剂量:0.5mg/kg/d,累积量60 mg/kg。
采用间歇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其用药疗法为:每日0.5mg/kg,每4周服药1周,连续6个月。
⑵抗生素:四环素、美满霉素、红霉素等。
⑶抗雄激素类:适应于SAHA综合征:皮脂溢出/痤疮/多毛/雄激素源性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发性卵巢囊肿分泌大量雄激素,导致高雄激素血症—闭经/不孕/肥胖/多毛/双侧卵巢增大内有多个卵泡/激素异常等等;迟发性痤疮(女性)/月经期前显著加重的痤疮。
药物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安体舒通、达英-35等。
⑷皮质类固醇类:主要利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痤疮的抗炎作用、抗过敏作用、增加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适应于聚合性痤疮、囊肿性痤疮的炎症期和暴发性痤疮。采用小剂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如强的松每日10—20mg,夜间顿服或减少不良反应。
⑸氨苯砜:氨苯砜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活性,另外还具有抗炎、抑制免疫的作用。适应于重型痤疮。用法DDS50mg,口服,每日2次,7天1疗程。
⑹维生素类、锌制剂 
2、外治
⑴硫磺制剂:既能去除皮脂,又能抑杀细菌、螨虫,还能剥脱角质,用于面部轻度痤疮,用5%—10%硫磺洗剂。
⑵维甲酸类
维A酸:0.025%、0.05%、0.1%维A酸霜,尽量夜间应用。主要副作用为红斑、干燥、脱屑及初期加重。
阿达帕林(达芙文):为第三代维A酸类制剂,疗效等同于较低浓度维A酸,不良反应低于维A酸。
他扎罗汀:其作用相对较强,但刺激性也较强。可以每晚使用一次,也可隔夜使用一次。常用制剂为0.05%、0.1%的他扎罗汀凝胶。
⑶抗生素
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
过氧化苯甲酰: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使用时不会产生痤疮杆菌耐药。适应于丘疹、脓疱型痤疮。过氧化苯甲是强氧化剂、漂白剂,外用时有刺激性,不能用在眉毛、毛发上,否则会被漂白、脱色。
⑷抗雄激素类:如安体舒通软膏等。
3、物理疗法
⑴红、蓝光照射:425nm蓝光,660nm红光,通过光动力学破坏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炎症反应而治疗痤疮。单纯蓝光适应于轻度痤疮患者,红、蓝光联合照射适应于中度、重度痤疮患者。每周照射2次,8次为1疗程。
⑵激光:氦氖激光、光动力疗法(PDT)。
⑶粉刺挤压术:粉刺挤压术是用机械的方法将脂栓去除,使皮脂腺导管通畅,利于痤疮的恢复。
4、痤疮瘢痕的治疗
⑴皮损内注射药物:如2.5%醋酸泼尼松龙每次0.3—0.5ml,加0.5%—1%的普鲁卡因2—5ml,混均,在皮损处表皮内点状加压注射,每周1次,共4—8次。
⑵微晶磨瘢:又叫擦皮术,适用于轻度痤疮瘢痕。
⑶瘢痕磨削术
⑷脉冲激光
⑸手术切除
5、愈后预防复发 
可用维A酸类药物外用预防复发,时间为6个月至一年。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般痤疮患者在去除粉刺后,采取中药内服,配合皮炎1号倒膜治疗常能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也可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红蓝光照射。对结节性、囊肿性、聚合性痤疮或毛囊阻塞三联征可用中药内服、皮炎1号倒膜,配合异维A酸内服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四)饮食宜禁
痤疮患者饮食宜三少一多:少吃油腻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吃糖;多吃清淡饮食。尽量不用油性化妆品。不自行挤压皮损。经常用去脂肥皂清洗面部。
四、小结
痤疮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肤病,痤疮的炎症消退很慢,容易产生瘢痕且呈反复的慢性经过,影响面容,故给许多爱美的青年男女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中医药治疗痤疮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治疗痤疮既可采用中药内服,还可用中草药外洗、外擦,中药倒膜,针灸及耳穴治疗等等,方法众多,疗效独特。与西药相比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价廉易得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挖掘、提高,推广运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