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怀孕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怀孕期间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3.3到5.6mmol/L,餐前30分钟应控制在3.3到5.8mmol/L,餐后两小时是4.4到6.7mmol/L,夜间4.4到6.7mmol/L。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巨大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等都应该进行剖宫产手术。
妊娠期血糖控制标准
概述:
对症用药建议: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应该从饮食得到控制。对于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糖尿病,胰岛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怀孕期间应该定期检测血糖的情况,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可以进行适当的瑜伽以及游泳的练习。多注意胎儿的发育以及成熟度。
饮食注意:
怀孕期间应该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多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过度的劳累以及熬夜,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避免吸烟饮酒,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宝宝情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
妊娠期血糖控制标准首先我们要强调的是妊娠期的血糖控制,是比平常人要严格的,按照我们2017年中国二型糖尿病控制指南当中写的,普通的人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控制在4到7就可以了,餐后血糖在10以下。我们来就诊的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我们就会跟她讲,我们的严格标准是比它低多了,空腹血糖要在5.1以下,我们还要加测一个点,就是餐后一小时是要在7.8以下,餐后两个小时要在6.7以下。通常我们碰到患者说,这个值很低,很难控制,就是说明什么,我们要严格防控高血糖,给胎儿和母体带来的不良的结局的影响,那要引起重视。01:13
-
妊娠期高血压怎么控制妊娠期高血压我们在临床,妊娠期控制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这样的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基础的生活的护理,第二个,就是我们的临床医学的治疗,基础的生活护理。我们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第一,很好的一个生活习惯,包括作息时间,包括营养的一个全面的均衡,包括心理的建设,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医学治疗。我们有个大的原则叫解痉降压,适时终止妊娠,有一个很好的解痉药物,有一个有效的降压药物,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科学的,在保证母儿安全的,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选择一个适当的,合理的终止妊娠的时机,和分娩方式。01:10
-
妊娠期血糖控制标准怀孕期间血糖要控制比较严格,这种情况,通常空腹血糖要控制在5.1以下,餐后两个小时血糖要控制在7.8以内,这样才会避免对胎儿造成一定影响,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吃甜食物,多吃粗粮,少喝汤,多喝水,同时配合适当活动锻炼,帮助降低血糖。如果用这些方法仍然没有到良好控制,就需要应用胰岛素来进行调理。语音时长 1:22”
-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妊娠期发现血糖高,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时候要把血糖控制在比较严格的范围内,血糖控制目标比正常人的血糖控制目标要更严格。现在一般要求餐前血糖在3.3-5.3mmol/l,餐后一小时的血糖要小于7.8mmol/l,两小时血糖小于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在6%以上,而且要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然后密切的监测血糖,把血糖控制好。语音时长 01:13”
-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标准是怎样的病情分析: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3mmol/L以下,餐后一小时的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应控制在6.7mmol/L以下。如患者无羊水多、胎儿偏大等并发症的情况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可控制在8mmol/L以下。意见建议:妊娠糖尿病患者,可通过调节饮食与增加运动的方式,进行血糖控制。如无法控制,则需加用胰岛素治疗。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会导致高血糖、加重糖尿病或产生“大胎儿”。
-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控制血糖病情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控制血糖,首先要从饮食出发,做到合理饮食,使摄入的膳食能满足妊娠期母体和胎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就能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还要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出现问题及时就医;适当对孕妇进行心理疏导,以免产生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意见建议:在妊娠期糖尿病确诊之后,除日常的护理之外,还要进行血糖监测,一面了解血糖的情况。另一方面及时向医生报告血糖水平,以便医生能够评估治疗的程度,及时调整方案。
-
妊娠期高血压怎么控制妊娠期高血压可以采用饮食疗法及药物疗法来进行控制,在药物方面可以服用降血压的药物来控制血压;饮食上不要吃太多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在治疗期间,孕妇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也不要让自己的情绪频繁处于激动的状态,这些都是不利于病情治疗的。
-
妊娠期空腹血糖6.5算不算高 怎么控制妊娠期空腹血糖6.5mmol/l算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合理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控制。1、调整饮食:如果孕妇在妊娠期空腹血糖较高,可以先调整饮食。应注意确保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比如牛奶、豆类、鸡蛋等,要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充足。同时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少吃多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