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这种病症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发热及里急后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细菌性痢疾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是志贺氏菌,它分为多个血清型,不同型别的细菌在毒力和致病性上存在差异。这些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进入人体后引起肠道感染。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通常为1-3天。患者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及排含粘液和脓血的稀便,伴随里急后重感。严重病例可出现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等中毒性脑病症状。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生素疗法,如盐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以杀灭体内的痢疾杆菌。同时,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也是治疗的重要部分。预防方面,关键在于改善卫生条件,加强饮食和饮水的卫生管理,以及及时接种疫苗。
所有人群对细菌性痢疾均易感,但儿童的感染率相对较高。若不及时治疗,细菌性痢疾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和中毒性脑病等。
细菌性痢疾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都构成一定威胁。了解其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