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水肿是多种心脏病变导致体循环淤血引发的临床表现,常见于以下五类情况:右心衰竭、左心衰竭进展至全心衰竭、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包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
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泵血功能下降,体循环静脉压力升高,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形成下肢、腰骶部等低垂部位水肿。左心衰竭早期以肺循环淤血为主,但当病情进展至全心衰竭时,右心功能受损同样会引发体循环淤血,出现与右心衰竭相似的全身性水肿。心脏瓣膜病中,二尖瓣狭窄会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影响右心功能;二尖瓣关闭不全则直接增加左心室容量负荷,长期可引发右心衰竭,均可能导致水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水钠潴留,同时静脉回流受阻,共同作用引发水肿。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因心包增厚、僵硬,限制心脏舒张,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淤血,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大及下肢水肿。
除上述心脏病变外,患者还需关注其他可能加重水肿的因素,如高盐饮食、肾功能不全等。治疗心源性水肿需针对原发病因,如纠正心衰、修复瓣膜或改善心肌功能,同时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但需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水肿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