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其发病机制核心在于急性大量血液丧失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进而引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与细胞代谢紊乱。这一过程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
1、大量失血会迅速降低循环血量,心脏前负荷随之减少,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试图通过增加心输出来维持血压。但随着失血量的增加,这种代偿机制逐渐失效。
2、血压下降触发压力感受性反射,引发外周血管收缩,以优先保障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然而,持续的外周血管收缩会加剧组织缺氧,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进一步恶化微循环。
3、失血还会激活体液调节系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抗利尿激素等,这些激素的释放旨在通过保水保钠、收缩血管来维持循环稳定。但在严重失血的情况下,这些代偿性反应往往难以扭转休克进程。
4、失血性休克还会引发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它们不仅会加重组织损伤,还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关键在于迅速止血并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在此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到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来提升血压,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来控制感染和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