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分类和特点

水肿是指体内液体在组织间隙过量积聚的现象,它可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并具有不同的特点。

水肿主要分为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以及特发性等几类。这些类型的水肿各有其独特的表现和成因。

1、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右心衰竭,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具有对称性、凹陷性,且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肾源性水肿,多见于各类肾炎和肾病,水肿首先发生在晨起时出现眼睑与颜面水肿,发展迅速,常有尿常规改变、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3、肝源性水肿,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常伴黄疸、肝脾肿大、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体征。

4、营养不良性水肿,主要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导致,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

5、特发性水肿,这类水肿的原因不明,可能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在身体下垂部位,临床特点为晨间起床时仅有眼睑与颜面微肿,下肢可有凹陷性水肿。

在治疗水肿时,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以及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这些药物能够促进体内多余液体的排出,从而减轻水肿症状。但需注意,治疗时需根据水肿类型和具体病因,合理选择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