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患者拉血是怎么回事

结肠炎患者出现便血症状,可能与黏膜损伤、溃疡形成、感染加重、血管破裂或合并其他疾病有关。以下从不同角度解析其机制:

  1. 黏膜损伤与炎症浸润: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炎症细胞浸润会破坏黏膜屏障,导致微小血管暴露。当粪便摩擦或肠道蠕动增强时,可能引发黏膜表层出血,表现为少量鲜血或黏液血便。
  2. 溃疡形成与深部出血:若炎症持续存在,黏膜下层可能形成溃疡,累及更深层的血管。此时出血量可能增加,表现为暗红色血便或混有血块的粪便,需警惕溃疡穿透肠壁的风险。
  3. 感染加重与毒素作用: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能加剧肠道炎症,某些病原体(如志贺菌、艰难梭菌)会直接损伤肠黏膜细胞,导致局部出血。感染性结肠炎患者常伴发热、腹痛,便血可能呈脓血样。
  4. 血管病变与脆性增加:长期炎症可导致肠壁血管扩张、迂曲,甚至形成微小动脉瘤。这类血管壁薄、弹性差,易因便秘、腹泻或腹压增高而破裂,引发急性出血。
  5. 合并其他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痔疮、肛裂或肠道肿瘤,这些病变与结肠炎共同作用时,会加重便血症状。例如,内痔出血多为鲜红色,与结肠炎的暗红色血便需鉴别。

结肠炎患者出现便血需高度重视,及时通过肠镜、粪便检查等明确病因。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控制炎症、保护黏膜为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