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引起的发热通常呈现为弛张热型,即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以下是关于脓毒血症发热的详细解释。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流,引发严重的全身性症状。发热是其主要表现之一,而弛张热型是脓毒血症发热的典型热型。
1、弛张热的特点:弛张热是指体温高低不一,昼夜波动范围大,甚至可达数度之差。这种热型反映了体内存在持续性感染,并且感染较为严重。
2、发热机制:在脓毒血症中,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大量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
3、伴随症状:脓毒血症患者除发热外,还常伴有寒战、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4、治疗原则:针对脓毒血症的发热,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感染。临床上常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还需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5、预防与护理:预防脓毒血症的关键是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护理重点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