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为什么会引起便秘

乙状结肠炎可能通过炎症刺激、肠黏膜水肿、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及粪便性状改变等多种机制引发便秘。以下为具体机制解析:

  1. 炎症刺激导致肠道敏感:乙状结肠黏膜的炎症反应会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直接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引发肠道痉挛或过度收缩。这种异常运动可能干扰粪便的正常推进,导致排便频率降低。
  2. 肠黏膜水肿阻碍粪便通过:炎症引起的肠黏膜充血水肿会缩小肠腔内径,增加粪便通过的阻力。尤其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水肿可能形成局部狭窄,使粪便滞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后引发便秘。
  3. 肠道动力异常:慢性炎症可能破坏肠道平滑肌的神经调控,导致节段性结肠运动减弱或协调性下降。乙状结肠作为粪便储存的最后环节,其动力不足会直接造成排便困难。
  4. 肠道菌群失调:炎症环境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有益菌减少而产气菌增多。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产气量变化,影响粪便体积和软硬度,同时可能通过肠-脑轴干扰排便反射。
  5. 粪便性状改变:炎症引起的黏液分泌异常可能使粪便表面黏附过多黏液,形成黏稠团块。此外,肠道吸收功能增强会导致粪便干结,进一步加重排便困难。

除上述机制外,患者需注意乙状结肠炎可能伴随腹痛、血便等症状,单纯便秘可能掩盖病情进展。建议通过肠镜检查明确炎症范围及严重程度,遵医嘱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炎症,同时配合饮食调整(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和规律排便习惯培养。若出现剧烈腹痛、持续便秘或体重下降,需立即就医排除肠梗阻等并发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