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切除术后首次排便出现阳性结果(如潜血试验阳性或肉眼可见血便),可能由术后正常恢复、局部黏膜损伤、创面渗血、吻合口轻微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需结合具体症状和检查综合判断。
术后正常恢复过程中,创面愈合初期可能因黏膜修复产生少量渗血,表现为排便潜血弱阳性,通常无需特殊处理,1-3天内可自行缓解。若术中电凝止血不彻底或息肉基底部较深,术后1-2天可能出现创面渗血,表现为暗红色血便或大便表面带血,需通过禁食、补液等支持治疗促进愈合。吻合口部位因组织脆弱,可能在排便时受机械刺激引发轻微出血,若出血量<50ml且无持续加重,可通过调整饮食(如流质或半流质)减少肠道刺激。患者自身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使用史,可能延长止血时间,需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明确病因。若排便呈鲜红色血便且伴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需警惕活动性出血,可能需内镜下二次止血或介入治疗。
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用或调整抗凝药物;若排便持续阳性或出现腹痛、发热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复诊,通过肛门指检、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