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对疾病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关节骨质破坏:RA早期,X线及MRI检查可见关节边缘骨质侵蚀,表现为小缺损或虫蚀样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广泛的骨质破坏和关节间隙狭窄。
2、关节滑膜增厚:MRI对滑膜病变显示更为敏感,可发现滑膜增厚、信号异常增强,这是RA活动期的重要征象。
3、关节积液与囊肿:受累关节腔内常出现积液,MRI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液性区域。此外,关节周围还可形成囊肿,尤以腕关节和膝关节多见。
4、骨赘形成与关节强直:疾病晚期,受累关节可出现骨赘形成,导致关节畸形。严重病例中,关节可发生纤维性或骨性强直,丧失活动功能。
5、药物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RA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各异,有效的治疗可减缓或逆转上述影像学改变。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及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药物)等。治疗后,滑膜炎症减轻,骨质破坏速度减缓,关节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反映了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