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又称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内新月体形成为特征的急性肾炎综合征。其病变特点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损伤,伴有大量新月体形成,肾功能急剧恶化,常在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性急性肾衰竭。
1、新月体形成:该病最显著的病变特点是肾小球内新月体的形成。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严重者可形成环形新月体,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
2、肾功能急剧下降:由于新月体的大量形成,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患者常在短期内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明显升高,提示急性肾衰竭。
3、免疫复合物沉积:在部分患者中,可观察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在肾小球内沉积,这可能与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有关。
4、药物治疗:针对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上常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以及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旨在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小球损伤。同时,还需配合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以缓解肾衰竭症状。
5、预后不良: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凶险,预后多不良。尽管积极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要长期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综上所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其特有的新月体形成、肾功能急剧恶化及不良预后为显著特征,临床上需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