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后的“小月子”期是身体恢复的关键阶段,需从休息、营养、卫生、情绪及复查五个方面综合调理,以促进子宫复旧、预防感染并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
一、充分休息与适度活动术后24小时内建议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但无需绝对卧床。术后3-5天可逐渐增加室内活动量,如散步,以促进宫腔积血排出,预防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而过度活动则可能延缓子宫修复。
二、科学营养支持饮食需均衡,优先补充优质蛋白(如鱼、禽、蛋、豆制品)、铁元素(动物肝脏、红肉)及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以纠正贫血、促进组织修复。避免生冷、辛辣及高脂食物,减少胃肠道刺激。无需盲目进补,过量营养可能加重代谢负担。
三、严格个人卫生管理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干燥,避免盆浴及游泳,防止污水逆行感染。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待复查确认子宫恢复后再逐步恢复。勤换内衣裤,使用透气卫生用品,降低盆腔炎风险。
四、心理调适与情绪支持流产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需主动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支持。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轻度活动缓解压力,避免长期沉浸于负面情绪,影响内分泌及免疫功能。
五、遵医嘱定期复查术后7-10天需通过B超确认宫腔无残留,月经恢复后复查内分泌及子宫形态。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异常出血,需立即就医,排除感染或组织残留。
此外,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若计划再次妊娠,建议间隔3-6个月,待身体完全恢复后评估子宫条件。任何异常症状均应及时就诊,切勿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