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肾小球的一种持续性炎症疾病。其镜下表现主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系膜基质增宽以及肾小球硬化等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肾小球持续受损的状态,是诊断慢性肾炎的重要依据。
1、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变化
在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这是由于基底膜增生和系膜细胞增殖所导致的。这种增厚会使得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下降,影响肾脏的排毒能力。
2、系膜基质增宽
系膜基质是肾小球内的结缔组织,慢性肾炎时,系膜基质会明显增宽,充满了大量的系膜细胞和基质。这一变化会进一步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肾小球硬化
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肾小球会发生硬化,镜下表现为肾小球内出现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这是肾小球功能严重受损的标志。
4、肾小管及间质变化
除了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浸润等。
针对慢性肾炎,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使用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来降低血压和保护肾功能,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来控制免疫反应,以及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来促进尿液排出,减轻肾脏负担。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镜下表现复杂多样,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阶段。合理的药物治疗是缓解病情、保护肾功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