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真菌感染的判断需结合临床表现、高危因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综合分析。常见判断依据包括: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2.反复腹泻伴黏液脓血便;3.粪便常规发现真菌孢子或菌丝;4.血清真菌抗原检测阳性;5.结肠镜检显示黏膜白斑或溃疡。
一、高危因素暴露史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为真菌定植创造条件。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术后、肿瘤化疗、HIV感染)患者更易发生机会性感染。此外,肠外营养支持、糖尿病控制不佳、侵入性操作(如胃肠造瘘)也是重要诱因。
二、典型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顽固性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可达5-10次,粪便呈水样或黏液脓血样。部分患者伴有低热、腹胀、腹痛,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婴幼儿及老年人可能表现为进食减少、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三、实验室诊断依据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发现真菌孢子或菌丝具有确诊价值,但阳性率受标本采集质量影响。真菌培养需48-72小时,可鉴定具体菌种(如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有提示作用,但需排除假阳性因素。
四、内镜与病理特征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白斑或溃疡,活检组织PAS染色可显示真菌菌丝侵入黏膜层。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内镜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结合病理学检查。
五、鉴别诊断要点需与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炎症性肠病相鉴别。细菌培养阴性、抗病毒治疗无效、激素治疗加重病情等情况,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可能。
肠道真菌感染的诊断需由专业医师完成,切勿自行用药。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真菌药物,同时注意调整肠道微生态。出现持续腹泻、发热等症状时,请及时前往医院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