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外露,医学上称为腹壁疝或肠管脱出,是腹腔内小肠通过腹壁薄弱点或缺损处突出体外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腹壁发育异常、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腹内压持续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及老年腹壁肌肉退化等。

  1. 先天性因素:部分人群存在腹壁结构发育缺陷,如脐环未闭或白线疝,导致小肠易从薄弱处突出。此类情况多见于婴幼儿,但成年后仍可能因腹压变化诱发。
  2. 手术相关因素: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愈合延迟或缝合技术不当,可能形成切口疝,成为小肠外露的通道。
  3. 外伤影响:腹部穿透伤或钝性损伤可能直接破坏腹壁完整性,形成缺损区,为肠管脱出提供条件。
  4. 腹内压增高:长期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或重体力劳动等,导致腹腔压力反复升高,逐渐撑开腹壁薄弱区域。
  5. 年龄与退行性变: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弹性下降,结合可能存在的慢性疾病,易发生腹壁疝。

小肠外露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管嵌顿、绞窄,导致血运障碍甚至肠坏死,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现腹壁包块,尤其是可复性包块或伴疼痛、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或CT等影像学手段明确疝的类型及内容物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推挤包块或使用偏方,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