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但某些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通过影响血流动力学、代谢或凝血功能等机制加重心肌缺血,需特别注意以下五类情况:

  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长期使用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增加水钠潴留风险,间接加重心脏负荷。
  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部分感冒药中的伪麻黄碱、止咳药中的可待因等成分,可能通过兴奋交感神经引发心率加快、血压骤升,诱发心肌耗氧量增加。
  3. 某些钙通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虽为心血管药物,但若未规范使用可能过度抑制心肌收缩力或窦房结功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4. 糖皮质激素:长期大剂量使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能促进水钠潴留、升高血脂,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诱发血糖波动影响血管内皮功能。
  5. 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当使用):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等)在无明确指征时使用,可能抑制心肌传导或降低心输出量,反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

需强调的是,药物对冠心病的影响存在剂量依赖性、个体差异及合并症因素。例如,短期小剂量使用NSAIDs镇痛可能风险较低,但合并高血压或心衰的患者需严格避免。因此,冠心病患者用药前必须告知医生病史,定期监测心电图、血压及血脂指标,切勿自行调整药物或叠加使用不明成分的保健品。若出现胸痛加剧、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评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