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机体在内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现象。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感染性发热
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侵入人体后,会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这些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例如,在流感病毒感染时,病毒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成为外源性致热原,诱导机体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导致体温升高。
二、非感染性发热
1、过敏反应:如药物热,某些药物如磺胺类、青霉素等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而导致发热。
2、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基础代谢率增高,也会导致体温升高。
3、神经功能紊乱: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可能影响体温调节过程,从而引起发热,如女性在经期或更年期由于内分泌变化而出现的潮热。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导致皮肤散热功能障碍,也会引起发热。
5、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等,坏死物质吸收会引起发热。
在治疗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帮助降低体温。但需注意,阿司匹林在儿童中可能引发雷耶氏综合症,因此不建议儿童使用。
发热的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准确诊断病因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在处理发热患者时,医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