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块是中医术语,指人体腹部或胁肋部触及的坚硬、边界不清的肿块,常伴随胀满、疼痛等症状。其形成多与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食积等因素相关,可能涉及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以下从五个方面解释其成因与表现:
- 气滞型痞块:多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于胸腹,形成可移动的肿块,伴胸闷、嗳气,常见于慢性肝病或焦虑人群。
- 血瘀型痞块:外伤或久病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形成固定肿块,质地较硬,按压疼痛,多见于肝硬化或肿瘤早期。
- 痰凝型痞块:脾失健运致水湿聚集成痰,痰浊阻滞经络形成软而不坚的肿块,伴形体肥胖、舌苔厚腻,常见于代谢综合征患者。
- 湿热型痞块:外感湿热或饮食不节致脾胃湿热蕴结,形成灼热感肿块,伴口苦、便秘,多见于胆囊炎或胰腺炎。
- 食积型痞块: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物停滞化热形成局部胀满,按压柔软,伴反酸、腹胀,常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
现代医学中,痞块可能对应肝脾肿大、腹腔肿瘤、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需通过B超、CT或血液检查明确性质,避免自行判断延误病情。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配合饮食调节和情绪管理。若出现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持续疼痛或体重骤降,需立即就医排查恶性病变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