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有哪些潜在危险

冠心病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改善心肌供血的重要手段,但作为有创操作,其潜在风险需客观认识,主要包括血管损伤、支架内血栓形成、对比剂肾病、心律失常及术后再狭窄五类。

血管损伤是介入治疗中常见的风险之一。操作过程中,导管或导丝可能损伤血管壁,引发血管夹层、穿孔或局部血肿,尤其在血管迂曲、钙化严重的患者中风险更高。支架内血栓形成多与支架贴壁不良、抗血小板治疗不足或患者高凝状态相关,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需通过规范用药降低风险。对比剂肾病指对比剂使用后肾功能急性下降,常见于原有慢性肾病、糖尿病或脱水状态的患者,表现为血肌酐升高,需通过水化治疗预防。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术中导管刺激心脏时,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需电复律或临时起搏,但多数可自行恢复。术后再狭窄指支架内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导致管腔狭窄,多见于糖尿病、吸烟或支架选择不当的患者,需通过药物涂层支架或药物球囊治疗。

除上述风险外,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类调脂药,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血脂指标。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支架内血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风险、规范用药及定期随访是保障介入治疗长期疗效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