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不会直接‘咬’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通过机械刺激、营养争夺、毒素释放、继发感染及免疫反应等途径引发肠道及全身症状。以下从五个方面展开说明:
1.机械刺激与肠道损伤成虫寄生时,其体表皱襞及头端角质层可摩擦肠黏膜,引发局部充血、水肿,但并非‘啃咬’行为。当虫体扭结成团时,可能阻塞肠腔,导致痉挛性腹痛,尤其在儿童中易引发肠梗阻。
2.营养争夺与代谢紊乱蛔虫每日摄取宿主大量消化好的营养物质,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儿童感染者常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成人则可能伴发低蛋白血症。
3.毒素释放与过敏反应蛔虫代谢产物及死亡虫体崩解物可刺激肠道,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对虫体抗原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哮喘或血管神经性水肿。
4.继发感染风险蛔虫钻孔习性可能导致胆道蛔虫症、阑尾蛔虫症等并发症。虫体进入胆道可引发胆绞痛、黄疸,甚至胰腺炎;钻入阑尾则可能诱发急性阑尾炎。
5.免疫系统激活虫体抗原持续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长期感染可能影响免疫调节功能,增加其他感染风险。
需强调的是,蛔虫病的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驱虫药物需根据感染程度、患者年龄及并发症情况个体化选择,切勿自行用药。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黄疸或便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通过粪便检查、超声或CT等手段明确病情,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