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目翳是指眼球表面或内部因气血失调、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异常导致的异常遮蔽物,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眼前有云雾状或斑块状遮挡感,可伴随眼红、眼痛、流泪等症状。其成因复杂,需结合个体体质与病因综合判断。
- 外感风热型:多因风热之邪侵袭眼目,导致眼睑红肿、眵多黏稠,目翳呈淡红色,常见于急性结膜炎或角膜炎症初期。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避免食用辛辣燥热食物。
- 肝胆火旺型: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可致目赤肿痛、翳膜色黄且增厚,多见于长期情绪抑郁或熬夜人群。需注意调节情志,避免过度用眼。
- 阴虚火旺型:肝肾阴虚导致虚火上扰,目翳干涩、视物昏花,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治疗以滋阴降火为原则,需保证充足睡眠。
- 气血瘀滞型:外伤或久病致气血运行不畅,目翳色暗如雾,伴眼内刺痛感。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二次损伤。
- 痰湿阻络型:脾失健运生痰,痰湿上蒙清窍,目翳呈灰白色且边界模糊,多见于代谢性疾病患者。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
目翳的治疗需遵循中医整体观,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患者切勿自行使用偏方或过量服用清热药物,以免损伤正气。日常应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若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眼痛加剧或翳膜范围扩大,需立即就医,结合现代眼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中医治疗与西医诊断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保障眼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