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骨量丢失12%以上可以判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骨量丢失达到12%以上时,即可判断为骨质疏松症。这一诊断通常基于骨密度测量结果,特别是脊柱和髋部这两个常规测定部位的数值。
骨密度的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关键。除了常规的X线吸收测定法外,还有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等无创检测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提供骨骼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例如,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由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出现骨量丢失,从而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防治骨质疏松症需综合考虑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等多方面因素。定期接受骨密度检测,及早发现并干预骨量丢失,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措施。如有疑虑或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