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骨量丢失12%以上就判断为骨质疏松症。
一个人的骨量通过骨密度仪的测定可以得到不同的数值,比如在脊柱或髋部,是常规测定的两个部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就可以定义病人存在明确的骨质疏松。通常需要药物治疗,具体药物有钙片、骨化三醇和阿仑膦酸钠等,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维持现有的骨密度,防止骨密度继续减低。
骨密度低于-2.5g/cm3,意味病人容易发生骨折,负得越多,比如-3g/cm3,甚至-4g/cm3,甚至还有-5g/cm3的病人,骨质疏松的程度越严重。这类病人更容易发生脊柱或者髋部骨折。并且患者容易在跌倒时发生桡骨远端骨折或者上肢肱骨干骨折,甚至是肱骨颈骨折。但是T值低于-2.5g/cm3并不是不会发生骨折,T值低于-2.5g/cm3到正常的T值,实际上都属于骨量减少。
骨量丢失的病人容易在外伤或者相对轻微暴力的作用下发生骨折,所以这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病人,只要其T值测量在骨量丢失或者骨质疏松区间,都有容易发生骨折的风险。因此患者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跌倒,预防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或者发生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