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观察对象,其不同表现往往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舌苔主要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腻苔和剥脱苔等几类,每一类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
1、白苔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若苔薄白而湿润,多为风寒表证;苔薄白而干,尖微红,则为风热表证;苔白而湿润,为里寒证或寒湿证。如患者出现白苔,可考虑使用桂枝、麻黄等温散风寒的药物。
2、黄苔
黄苔主里证、热证。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黄苔在杂病中还可见于食滞等证。对于黄苔患者,黄芩、黄连、栀子等清热燥湿的药物是常用之选。
3、灰黑苔
灰黑苔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治疗时需仔细辨证,热证可用石膏、知母等清热药,寒证则可用附子、干姜等温阳散寒药。
4、腻苔
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舌面所致。舌苔白腻滑者,多为湿浊、痰饮、食积;舌苔黄腻者,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证。治疗腻苔,常用茯苓、白术、陈皮等健脾化湿药物。
5、剥脱苔
剥脱苔指舌面本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而可见舌质。剥脱苔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治疗时需根据具体证型,选用益气养阴或气血双补的药物,如党参、麦冬、当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