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电活动异常的核心手段,可精准识别窦房结至心室间传导延迟或中断,主要涵盖窦房阻滞、房室阻滞(一度、二度Ⅰ型、二度Ⅱ型、三度)、束支阻滞(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右束支)及室内阻滞等类型。
窦房阻滞时,心电图表现为P-P间期逐渐缩短后出现长间歇,且长间歇非窦性周期整数倍,反映窦房结冲动传导延迟或失败。房室阻滞中,一度表现为P-R间期恒定延长(>0.20秒);二度Ⅰ型(文氏现象)为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波脱落,形成“渐短-渐长-脱落”规律;二度Ⅱ型为P-R间期恒定,但间歇性QRS波脱落;三度则P波与QRS波完全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束支阻滞中,右束支阻滞表现为QRS波群终末部粗钝(“M”型波),左前分支阻滞呈电轴左偏(-30°至-90°)伴QRS波群改变,左后分支阻滞则电轴右偏(>+120°)。室内阻滞表现为QRS波群增宽(>0.12秒)且形态异常,提示浦肯野纤维传导异常。
除心电图外,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捕捉阵发性传导阻滞,电生理检查能明确阻滞部位及机制,心脏超声则评估结构异常对传导的影响。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定期复查心电图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头晕、晕厥或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通过综合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