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炎症的诊断需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等多维度评估,常见检查方法包括粪便常规、血液检查、肠道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及病理活检、小肠镜或胶囊内镜等。
粪便常规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潜血及寄生虫等,可提示肠道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若粪便中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细菌性肠炎;潜血阳性则需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等出血性病变。血液检查中,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升高常反映炎症活动程度,而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肠道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或MRI,能清晰显示肠壁增厚、水肿及周围淋巴结肿大,对克罗恩病等穿透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肠镜及病理活检是诊断肠道炎症的“金标准”,通过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并取组织活检,可明确炎症类型(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及活动度。对于小肠病变,小肠镜或胶囊内镜可弥补结肠镜的盲区,发现早期小肠炎症或溃疡。
肠道炎症的病因复杂,除感染外,还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及环境刺激相关。因此,诊断需综合评估,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病情,以免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