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患者出现血尿,主要是因为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导致红细胞渗透进入尿液。这种损伤可能由免疫反应、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造成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得以通过并形成血尿。
肾炎导致血尿的具体机制如下:
1、肾小球损伤:肾炎时,免疫复合物沉积或抗体攻击可能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红细胞因此能够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
2、炎症反应:在肾炎的发病过程中,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会引发局部炎症,进一步破坏肾小球结构,加剧血尿的情况。
3、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红细胞渗出。
4、凝血机制异常:部分肾炎患者可能伴随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肾小球内毛细血管易发生微血栓,进一步加重血尿。
5、治疗药物影响:在治疗肾炎的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及抗炎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虽然旨在控制炎症和防止凝血,但也可能对肾小球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或损伤,从而影响血尿的程度。
综上所述,肾炎患者出现血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减少血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