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心慌、气短、胸闷是怎么回事

心律不齐、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心脏器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副作用及心理因素。生理性因素:情绪波动、剧烈运动、熬夜或饮用浓茶咖啡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可能引发暂时性心律不齐及心慌症状,通常休息后可缓解。心脏器质性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结构性心脏病,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进而引发持续性心律不齐,并伴随胸闷、气短等表现。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出现心悸、手抖、体重减轻等症状;贫血患者因血红蛋白减少,心脏需加速泵血以满足机体需求,可能引发代偿性心律不齐。药物副作用: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或抗抑郁药可能引发药物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或新发心慌、气短。心理因素: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常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胸闷、气短及非器质性心律不齐,心理干预后症状可改善。除上述因素外,还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能诱因。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患者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并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